12月29日晚,文藝理論學家趙憲章教授應邀在景德鎮學院圖書館五樓學術報告廳作“文學與圖像關系研究及其符號學方法”的主題講座。講座由藝術設計系、人文科學系以及科研處承辦,科研處處長黃志堅主持,院長陳雨前,副院長吳丁,人文系主任余莉萍,人文系部分教師以及人文系、藝術系百余名學生到場聆聽。
趙憲章首先指出“圖像時代”的到來是文學邊緣化的象征之一,也是“文學終結論”的依據之一,以一本難以解讀的語言文本《天書》和通俗的全圖像文本的《地書》作比較,形象的給大家展示了語言符號與圖像符合的天壤之別。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圖像符合便已出現,趙憲章說,”圖像時代”實際上是“符合危機”,“符合危機”不僅僅是單純某一學科的問題,隨著各個學科的成熟發展,以及社會的變動,不同學科之間相互碰撞產生了新的問題,于是乎便出現了危機,圖像作為表意符號,在二十一世紀儼然矛盾尖銳,而我國從2010年后才開始研究文學圖像,為了能“名正言順”地研究這一學問,趙憲章提出“文學圖像論”。
講座中,趙憲章結合文學史和藝術史現象,深入淺出地論證“圖像模仿語言自然而然,語言模仿圖像則是不得已而為之”;以“雕像在前還是史詩在前?”,引出語言、圖像的功能性區別——”實指”、“虛指”。同時,他還分別以莎樂美《圣經》和魯迅的小說為例,解釋“語圖漩渦”現象和說明語圖批評方法。
講座取得圓滿成功,通過趙憲章精彩絕倫講座,讓學生們們知道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說,實則是語言圖像的實指、虛指,此外,作為人文學者,還應當有人文擔當,在圖像時代到來的今天,當如何避免文學被邊緣化這一現象。
趙憲章是南京大學美術研究所所長,文藝學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他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會專家,《文學評論叢刊》副主編,《文學與圖像》主編等。曾任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及文藝理論組組長。發表學術專著2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先后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曾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教育部和江蘇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獎,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記者 劉佳妮 圖片 曾瑛)